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曹元秋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曹元秋 籍贯:重庆 现居:上海
87年 万州师范美术专业毕业
15年 受聘于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视觉艺术设计院任教
19年 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山水画专业)结业
同期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23年 受聘于上海特爱外国语进修学院 艺术专业任教

初入画谈
学习传统中国山水画,大多是遵循由临摹、写生到创作循环往复过程。无论是在临摹、写生或是创作,纵使心中万千丘壑,对于初学来说,作画时或是小心谨慎,或是随意而为,毫无章法,皆为寻常。只有在不断研习中去感觉,去体悟。

面对前人作品进行临摹时,首先要学会读画,不易急于动笔。如只注重形似,而忽略神似。以样复样,如“郑人买履”刻板生套,则很难得其要,难以从中吸收到营养。怎样读画,各有不同,观点不一。本人认为,得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学识认知等,因为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作者情绪变化,而这些情绪变化又无不潜意识带入到作品中去,这是无法避免的。了解了这些,就可读懂作者是怎样通过笔墨处理方式来表达他的心境意趣、喜怒哀乐。才能与古人“对话”,才能取得心与心的照会。才能真正从前人作品中得到想要的结果。


谈到写生,面对眼前山川河流自然繁复之境,通常不知取舍,无从下笔,很是纠结苦恼。这是大忌,要平服心态,没有感觉,宁可不动笔,也切不可原样照搬,草草了事。

要有想法,要确立表现的主题,表现主题确立后,旁物皆可取舍,要有加减法,浅移默写,自然通灵。如画论所讲“步步移,面面观”也就是提示我们,将眼前景物了然于心,以达到心与景两神自然交融释放。对于初涉写生来说,更要明白这些道理。


对于创作,则是笔墨与心灵的照会,是将临摹、写生阶段的体悟加以实践。将认知概念、生活体念、知识的沉淀加以提炼。达到相由心生,物我同成,随意而发,这样创作就变得有意思起来。
作品欣赏








编辑:z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