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实践“闳约深美”的校训,响应第十九届“挑战杯”等工作部署,山东艺术学院“鼓韵薪传”团队调研走进商河。团队负责人崔淑丽、姚京林带队前往商河县,与团队指导教师——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孙晴,电影学院影像工程实验室主任许冬共同开展调研。团队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针对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播模型进行优化,推动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商河县文联、商河县文化馆、商河县鼓子秧歌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古韵薪传”团队一行首先来到殷巷镇帽张村村委会,商河鼓子秧歌非遗传承人石立军介绍了帽张村鼓子秧歌发展历史、队伍特点及获得荣誉等基本情况。
三帽村鼓子秧歌的"非遗化",是村落民俗舞蹈在新世纪呈现出的新样态.一方面,它呼应着国家文化政策的"下渗",从三帽村鼓子秧歌的变迁过程中可清晰的看到国家欲以传统民俗艺术作为媒介,以"文化认同"的方式传递对乡土社会的某种"肯定"与"共情",从而保持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它反映着普通民众在传统村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新的生存状态与情感诉求,三帽村鼓子秧歌的展演时间,形式,地点及人员,与当下的日常生活更为密切。
随后,“鼓韵薪传”团队一行到访商河鼓子秧歌传承人石立军住宅,石立军现场向团队展示所获荣誉,并指导团队学习鼓子秧歌。
在随后召开的讨论会上,团队交流了对商河鼓子秧歌的调研心得,并表示将开展进一步的数据汇总,深入挖掘影响商河鼓子秧歌传播的因素,努力让传统的非遗项目焕发新面貌,在第三媒介时代大放异彩,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调研最后一站,“鼓韵薪传团队一行来到商河县文化馆,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商河县鼓乡情缘艺术团带来的鼓子秧歌表演。表演结束后,团队对商河鼓子秧歌传承发展给予了充分且高度的评价。团队指导教师纷纷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将以此次调研为重要契机,深入挖掘商河优秀的非遗文化内涵,以其为基础,助力商河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推动商河鼓子秧歌的创新性传播。让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传播的道路上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昂首阔步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舞台,被更多人知晓与喜爱。